查看原文
其他

​于漪:了解,研究,走进学生世界——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

守望真善美 守望新教育 2024-01-09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了解,研究,走进学生世界

作者|于漪


这次课程教材改革是建国以来第八次课程教材改革。与前几次相比,它的显著特点是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从以知识为本、以知识体系为本发展到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应该说是极大的进步。



改革至今,时日虽不算长,但教师对此已耳熟能详,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想方设法努力实现。然而,为什么要树立这样的教育理念,如何把这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的现实,现时代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具有怎样的特点,我们的语文教学究竟怎样才能走进学生世界,特别是学生的心灵世界,我们了解得还不深入,研究得还不透彻,故而,多在方法上、窍门上兜圈子,有时还是从教师的主观愿望、主观设想出发。点子虽不少,学生不领情,尤其是高中阶段学生更是如此。知“心”才能教“心”,教学的实效性与教学的针对性紧密相连,不可小视。

以于漪为师,写就做教师的一篇大文章!

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大事

为什么要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次课程教材改革的宗旨在于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一谈到考试,不少人神经紧张,认为办学就是为了“考”,教师教就是为了“考”,学生学就是为了“考”,“考”似乎与素质教育水火不相容。其实,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就当前而言,考试还是最公正最公平的手段,无论是选拔还是检测,除了极个别的枉法之外,其在社会上的信任度还是比较高的。但我们不能错把手段当目标,目标是培养人,为培养合格公民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认识和行动上如果错位,淡化或忽略“人”的培养,或者只育“分”不育“人”,后果的严重性将不堪设想。

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至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时代的呼唤。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国民素质的竞争。众所周知,今日的教育就是明日的科技,就是后天的经济,今日课程的走向影响明日的国民素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建设者的素质提高。与许多发达国家和有些发展中国家比,我国国民素质所处位置较低,不如人意。几十年来,我国教育取得巨大成就,但就教育理念、体制、结构、培养模式,乃至教育内容、方法等而言,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发展,正是当今时代对我们教育的急切呼唤。

二、战略的需要。基础教育是普及教育,它的指导思想如何,质量如何,关系全民族素质的能否提高。它不是一地、一校局部的事,影响民族素质的全局,因而具有战略意义。放眼看世界,为了国家的生存、发展、富强,许多明智的领导人都十分关注教育,把教育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

教育抓什么?最为关键的是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从相当规模的调研资料来看,我国中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得益最多的是知识与能力,而批判性思考、责任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价值判断、创新意识和精神等均较差,人文精神缺失。学生在学校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得到培养,是教育应承担的责任,是好事,但不能局限于此,更何况由于机械操练的影响,能力中缺陷甚多。获取知识与能力不是教育教学的全部,其他方面残缺不全,必然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局部不能代替整体,片面的教育质量观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极大的障碍。培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良好的现代文明人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战略需要。

三、教育本质的聚焦。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古希腊哲学家在《理想国》中就曾借苏格拉底之口,用“洞穴中的囚徒”为隐喻,说出了教育的真正含义。教育是把人,把人的灵魂、精神引向真理世界,从黑暗引向光明,从意见世界引向真理世界。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与日本思想家池田大作关于21世纪的对话中谈到当代教育,认为教育本质不应以谋实利为动机,而要寻求“精神存在”之间的心灵交流,开启人的心灵与富有的大脑。现代教育“长度”增加——终身教育,不能忘记深度,教育最终为人的精神服务。我国自古以来,教育强调“人”的教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强调精神达到高处的真实之境,精神的牵引实际上就是人生境界的提升,而知识、能力正是帮助精神攀升的阶梯。因而,教育的本质聚焦在人的培养,人的发展,人的精神的提升上。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学习各门功课,无论从学生个体的成长来说,从社会的实际需要来说,都要着力于他们的发展。“发展”是学生的基本权利,把每个学生蕴藏的潜能变成发展的现实,他们将终生受益。深刻领会这一点,教育教学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就会顺理成章。

当然,教育教学实践要牢固树立这样的教育理念并付诸实施并非易事。因为教学中对教师最强烈的刺激莫过于教材与考试考分,一个个具体的问题、一件件具体的事关注得多,投入得多,全局的观念有时反而淡漠起来。居高方能临下,大局在胸,牢牢把握教育的本质与课程改革的核心,目中就会真正有“人”,脑中就会有一个个学生鲜活的形象,处处为学生今日的健康成长和明日的长足发展着想。心中有学生,教学就能产生热情,产生智慧,充满活力。

于漪:新学期,给教师的5条建议
核心理念——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学生世界繁富多彩

众所周知,认清材料的质地是雕塑工艺师的基本功。对所雕塑的材料进行仔细的研究,摸清它们的纹理、曲直、坚硬程度,以及能承受的压力大小,因材雕刻塑造,就能制作出巧夺天工令人赞叹不已的工艺品;如果忽视这项基本功,拿到象牙、玉石、水晶、黄杨等宝贵材料,不识材势,不辨脉理,鲁莽地下刀、使锯、运凿,其结果不是卡了丝,就是损了块,材料遭到糟蹋。

教师不是工艺师,但同样有识质的问题。教师培养的对象是青春年少充满活力的学生,任务是培养他们成长、成人、成才。不言而喻,这个工作比制作工艺品更复杂千百倍,精细千百倍。教学工作要想取得成效,一定要重视和锻炼识质的本领。语文教师要花相当力气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洞悉他们的内心世界,把握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发展与变化,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按照规律办事。否则,从主观臆想出发,就会盲人瞎马,事倍功半,师生的时间与精力都有所浪费。而这个方面正是当今教学中的不足,乃至严重不足与缺陷。功夫往往花在操练与考分上,对学生群体与个体的了解、研究不予重视,甚至还有人认为“我只是教书、应考,我只管语文,管什么‘人’不‘人’”,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思与行都偏离了准星,走了线。试问,目中如果无人,教学又怎能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呢?

1.认识和研究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学生生活在现代社会,多元经济并存,多元文化碰撞,信息传媒普及,都会对他们产生正面的乃至负面的影响,他们的思想、道德、情操、价值观,他们的兴趣、爱好、追求,他们的行为举止无不渗透着时代的气息。用我们教师做学生时代的眼光与判断标准来看当今的学生,就会不适应,就会有刻舟求剑的困惑。

学生世界繁富多彩,他们的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心灵世界充满了奇幻,又充满了现实的追求。他们成才的愿望特别强烈,不大甘于做平常人;他们见识比较广,接受外界信息的灵敏度比较高,有时看问题尖锐和深刻的程度大大超过他们的年龄,有的甚至有历经沧海桑田,似乎看破红尘之感。他们敏于思索,善于质疑,不大轻信教师的话,对社会对人生常有自己的看法,不与别人苟同,以表示自己的见解独特。他们的兴趣十分广泛,对古今中外的人和事往往带着猎奇的心理了解、询问,对现代化科技、媒体、网络、时尚产品、歌星球星,更是津津乐道以至神往,对生活用品时尚的知识,教师常常远不如。

学生思维活跃,科技知识起点高,生活知识丰富,憧憬美好的未来,这是时代造成的必然。但与此同时,他们又存在明显的不足,如国家意识淡薄,道德观念、集体主义观念淡薄,阅读经典、文化积淀与解题能力比较,简直是大为逊色,甚至是不成比例。喜欢开放性的事物,但由于是独生子女,常内心封闭,与外界沟通少,乃至与父母都不愿沟通,更不用说倾心交谈。由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的薄弱,有的学生对西方文化不辨良莠,不识美丑,照单全收,缺乏正确的文化判断力。

学生的种种情况既给语文教学带来有利的条件,又给语文教学带来严峻的挑战,如何让语文教学进入学生的知识世界、生活世界、心灵世界,而不是游离于学生世界之外,沦落为应考的雕虫小技,是语文教师值得重视并值得付出心血研究的问题。母语教学非一般性的技能技巧的教学,关系民族后代心灵的塑造、情感的滋润、正确价值追求的形成,而这一些都要通过语言文字传神的教学,一篇篇美文佳作的熏陶感染方能实现。怎样才能让学生心中真正有母语的地位与价值,热爱它,情有独钟地学习它?恐怕干瘪的思想、狭窄的视野、刻板的训练难以奏效。要在讲究基础性的同时,兼及丰富性、深刻性和艺术性,吸引他们学习,发扬他们的长处,引导他们克服自身的不足。

2.审视学生之间的差异,保护和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就不仅要认清当代中学生的共性,认清他们对语文的认识、感情、兴趣、追求以及评价,而且要审视学生之间的差异,保护和调动各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语文教师面对着上百个学生,尽管同在一所学校,但由于遗传基因、家庭情况、周围环境等种种不同,他们的思想、性格、习惯、学习基础、接受能力也就有明显的差别。教师教学,胸中不仅要有班级的全局,而且要有一个个学生鲜活的形象。

我们的教育教学长期以来善于“一刀切”,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学生。其实,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在被视为语文水平差的同学中,仔细研究,他们的语文能力中也有强项。我教过的学生中,有些字写得歪七斜八,文章前言不搭后语,但侃大山一项,口才好得很;有些背诵默写总漏字、添字,张冠李戴,但在解答问题时常在语句不顺畅中透露出独特的看法。人有多元智能,在一个人身上,有强势智能,有弱势智能,这已经得到大家的共识。学生也是如此,有些语言智能强,有些逻辑思维强,有些音乐才能强,等等。但不管是弱势智能,还是强势智能,都应具体分析。语文水平不是混沌世界,不是铁板一块。强的同学中有弱点,弱的同学中有强项,发扬他们的长处,激发他们树立信心,他们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就能获得较好的发展。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强调“因材施教”。强调教学生要“观其所以”,观察学生的日常言行;“观其所由”,观察学生所走的道路;“察其所要”,考查学生的意向;“退而省其私”,考查学生私下的言行,目的在摸清学生的志趣、才能、特长。今日的教育重视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就是让性格不尽相同、志趣迥然有异的学生都能受到保护,都能健康发展。语文课程标准给学生有个性地发展留下了相当的空间,语文教师大有用武之地。只要重视这件事,多思考,多花功夫,多侧面多角度观察,不凭一时一事了解所得为依据,下判断,就能逐步进入学生纷繁多彩的世界,洞悉他们的个性。

四大改变——生态环境决定生命质量
理想课堂——实现知识、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鸣

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段精彩的话:“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确实如此,语文教师不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你说的话就不可能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振幅极小,或没有振幅,师生的思想感情得不到很好的沟通与交流,教师话语的感染力也就大大削弱。

要“对准音调”,首先要发现每个学生心中那根“独特的琴弦”。有些学生性格开放,容易发现他们内心的活动,更多的是心里的某一角藏着奥秘,教师没有精细的目光很难找到那根琴弦。教师不能只站在学生世界的外面观察,要站到学生世界之中眼看耳听,搭准他们的脉搏。要有眼力,巨细不漏,越是细微之处,越不让它在眼皮底下溜走。就拿课堂上来说,某个同学撇一撇嘴,某个同学脸上掠过一丝笑意,某个同学目光中突然出现某种异彩等等,全是心弦弹奏的信号,尽管那些细微的表情或动作瞬息即消逝,教师如果迅速捉住,和彼时彼地彼事联系起来思考分析,就可窥见学生心中的那“一角”,可以窥见他们对语文,对某篇课文、某个练习的态度,可以窥见他们对某些问题的所思所想,大至社会、人生,小到一句话语。遗憾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常只注意实现预定的目标,而丢失了生动的进入学生心灵世界的良机,从而,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大打折扣。

要“对准音调”,还要在沟通、理解上多下功夫。“对准音调”的基础是师生要有共同语言,他们的喜爱、心情、愿望、语言、行为等等,不能简单地以成年人的想法来框,认为是粗糙的、幼稚的、鲁莽的,甚至是可笑的。语文教师一教,学生语文水平立即显著提高,那是神话;如果不费吹灰之力,一学就会,要我们语文教师干什么?学习是个过程,语文学习靠日积月累,细水长流,语文教师多站在学生的位置上设身处地想想,就能增加理解,减少浮躁,少下“禁止令”,少设“阻挡拦”,而是积极引导,为他们“出谋划策”。学生兴趣广泛,对影视、歌曲、球赛方方面面如数家珍,教师少不得也要关心、熟悉,乃至培养兴趣。知心才能教心,师生之间共同语言多,那根“独特的琴弦”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

“音调”不是固定不变的。青少年学生在成长时期,知识日益增长,能力不断提高,智力不断开发,思想、性格、兴趣、爱好等等都处于变化之中。有的顺着原来的方向发展,加深,逐趋成熟;有的进步缓慢,似乎裹足不前;有的变化比较大,不是在原来的轨道上移动,而是拐弯,形成了角度。如好动的变成好静的,学习态度马虎的认真起来,某些知识缺陷弥补后出现了飞跃。因此,教师“识质”的工作,了解、研究学生的工作不应是静止的,停留在某一点或某一阶段,而要有连贯性,作点简要纪录,比较分析,从而摸索有效的教育教学好方法。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真正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上述的教育理念,语文教师研究学生,进入学生世界就是应有之义,就是应具备的基本功。这方面的基本功扎实,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厌倦态度就有望克服,出现生动活泼的教学美景。

于漪.了解,研究,走进学生世界[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03):5-7.

成尚荣:重新认识我们的儿童——把最好的教育还给孩子
刘铁芳:重新认识儿童:过充分的儿童生活——儿童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王志江:了解儿童,从“经验”到“专业”
张志勇:教师必须具备的三条“专业智慧”
......

于漪:让孩子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
于漪:点燃学生写作的热情
于漪:校长是培养教师的第一责任人——做校长,顶大的事就是培养青年教师
于漪:解决“三个思想疙瘩”,才能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的要义
于漪:现在的孩子为什么缺乏幸福感?
......

新教育实验的管理铁律——“底线+榜样”
遇见美好,向美而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最美的自己!
特别推荐 收藏共读|朱永新: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上)
特别推荐 收藏共读|朱永新: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下)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关于发展团体会员、个人会员的通知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同道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